八旗勋贵:我给大清流过血,圈点地怎么了?|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资料图】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2500字 阅读需要6分钟
在中国古代,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而每次改朝换代,既得利益者都会对土地重新划分,这个过程非常残酷,无数人倾家荡产,死于非命,以此造就新一代权贵们的地位和财富,等到下一次改朝换代,一切又周而复始。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初的“跑马圈地”。字面意思上看,这就是马跑一大圈围起来的土地就归自己,那么当时为啥要这么搞?跑马圈地到后来的影响是什么?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影视剧中满清入关剧照
公元1644年,满清抓住了中原动荡的机会,一举入关进入北京。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些满洲勋贵过去的家产都在关外东北地区,现在入了关,他们自己的家丁奴仆到底如何安置,他们自己如何在关内获得财富和地位,就成了大难题。如果不能把这些满洲勋贵给安抚好,刚入主中原的满清可能就会陷入内乱。
与此同时,当时北京四周因为遭遇战乱瘟疫,老百姓民不聊生,大量土地荒芜,清朝急需想办法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产生赋税,不然的话,不仅会陷入财政危机,很可能对南明政权的战争造成严重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朝廷主导的对土地再分配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 晚清时期,用驴犁地的农民
于是,顺治元年十二月,满清朝廷颁布了圈地令,首先是让户部去清查北京近郊的土地,那些因为战乱荒芜的田地就都分给满洲勋贵和他们的家人,土地的产出,是要“以田代饷”,有了土地之后,朝廷就不再给勋贵们口粮了,这么看上去,圈地这件事一举多得,既安抚了众多满清贵族,也开垦了无主荒地,更是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么一条妙计,饱经战乱的老百姓应该非常欢迎才是,但这圈地令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快就走了样,给老百姓带来了莫大的痛苦。
圈地的问题首先从丈量土地开始。北京近郊的确有大片荒地,这过去都是明朝藩王们几百年间巧取豪夺来的,如今随着这些藩王们被屠戮殆尽,看上去荒地可以随便被分掉了。
可问题是早在明朝灭亡之前,就有不少藩王田地被普通百姓耕种,到这会儿也都有很长时间了。而且,明末藩王们的田地错综复杂,往往藩王田地之间也都有民田,加上崇祯皇帝上吊之后,大量百姓已经在京郊荒芜的藩王田里耕种,想要理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实在是非常困难。
而满清的户部的处理方式很简单就是一刀切,先查明朝的档案资料,只要这块地过去曾经被封给某个藩王,那不管它现在如何,就是一块无主荒地,至于其上的老百姓,统统要被赶走。而这块土地到底有多大呢,由于时间紧迫,满清官员丈量的非常粗疏,往往是携绳骑马,马力所致,这土地就收归满清了。跑马圈地就是这么来的。
◇ 入关后,军功贵族是满清朝廷首先要嘉奖的一批人
如此一来,满洲勋贵们获得的田产数量,其实大大多于实际上明朝藩王的土地。这么一折腾下来,北京的土地几乎都被八旗勋贵瓜分完毕,比如说当时的密云,原有土地两千七百多顷,被圈走的就多达两千一百多顷,合着几乎都被满清官家给占完了,这在当时的北京近郊是普遍现象。
而圈下来的地进行内部分配,统一分给皇室宗室和八旗各部。至于在这个过程中流离失所的老百姓,那就不是这些贵族考虑的事情了。但随后满洲贵族们发现,就算是有了土地,他们自己又没有能力去种,去管理,总不能让这些地白白荒着啊。
于是,顺治二年,满清颁布了《投充法》,准许八旗官兵招收无地农民屯垦耕地,这听起来挺好的,而且清廷几次颁布法令,强调这事儿完全自愿,可事实上很多农民都是“被自愿”投身到旗人的土地上。
◇ 晚清时期,在田间劳作的农民
在这之后,农民们的苦难才刚刚开始,满洲勋贵对他们往死里使唤,他们事实上成为了这些满清勋贵的农奴。很多人不堪忍受,导致大量农民逃亡,八旗们圈占的土地很快就无以为继了。为此,“头疼医脚”的清廷再次颁布了《逃人法》,规定严惩任何敢于逃跑的农奴。
这下子可算是捅了马蜂窝,很多人一看在满清的土地上反正怎么着都是死,那还不如跑到南方投靠南明小朝廷,就这样,圈地运动极大地加深了满汉对立,甚至在满清统治的地界,都有时不时蹦出来的抗清义军,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圈地运动带来的恶果。
即使如此,满清贵族对土地的贪欲是无穷的,而且随着清朝不断地扩大占领区,更多的贵族也需要田产去打发,所以圈地运动在顺治四年又搞了一次,这次的范围可不只限于北京郊区了,而是扩大到河北山东,范围更大,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
但此时的满清朝廷奉行的政策是“独崇满洲”,为了让满洲贵族满意,无论怎么牺牲内地汉族民众利益都在所不惜,所以这次圈地,让本来就很紧张的满汉矛盾更加紧张,而当时的满清面对这样的局势,只是一味镇压,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 当然横了
在后世的历史中,圈地令,逃人法和臭名昭著的剃发令一起,被形容为满清入关的几大恶政,而真正执行这个政策的多尔衮,也因此背负上了骂名。
多尔衮死后一直到康熙初年,满清的朝政还是把持在满洲勋贵手里,而随着他们的人口增加,以前圈的地还是不够。于是,康熙八年,在鳌拜的主持下,清朝又进行了一轮圈地,这自然又搞得民不聊生,沸反盈天。而等到康熙帝扳倒鳌拜之后,等于事实上在慢慢削弱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和影响力,圈地这种事肥了贵族,苦了百姓,对皇帝却毫无益处,绝不可以再做了。
于是,康熙二十四年,皇帝下旨今后永远不许满洲贵族再圈地,这次持续几十年的圈地运动,才算是给画上了句号。这件事情一直被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大加褒奖,看作是康熙帝的仁政,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圈地令是多么不得人心。
圈地这件事一开始的初衷可能不错,但到后来完全失控,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满清的那些贵族也是人,也有贪得无厌的欲望,一旦这样的欲望跟不受制约的权力相结合,一定就会酿成人间惨剧,而古代中国的悲剧在于,如此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所以才会有那句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