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21日,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样品交接仪式暨空间材料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承办。会上,于6月4日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从中国空间站返回地面的空间站高温材料实验柜(高温材料柜)首次下行材料样品和无容器实验柜下行的第四批样品亮相。
“这是我们看到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样品的第一眼,从材料的外观来看,生长得非常好。”空间站高温材料科学实验系统主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刘学超介绍,空间站高温材料实验柜装置从研制到发射耗时7年,发射成功后,经历了200多天完成实验装置的功能性能调试,并于今年4月转入实验阶段,开展太空实验。
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的高温材料样品盒
刘学超口中的实验样品是一种新型柔性半导体材料。透过透明的样品容器,可以看到整个材料呈黑色,表面布满空洞。“样品表面的空洞,是在微重力环境下材料特有的现象。之后,我们还将对其深入地分析研究。”刘学超说。
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的高温材料样品盒内的实验材料
据介绍,该批空间材料实验样品包括5个高温材料实验样品和3盒无容器材料实验样品,分别交接与分发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电机学院,涉及高温合金、半导体材料、功能晶体等。空间站高温材料柜自2022年10月31日随梦天舱成功发射后,在轨先后开展组装调试、功能检测、科学实验等工作任务,并于今年5月完成第一批空间材料科学实验。
空间站高温材料柜
此外,无容器柜自2021年4月29日随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后,先后成功完成并返回3批次样品,此次交接的为第四批样品。为保证天地对比实验的效果,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地面也开展了大量匹配实验,以提高空间实验的效率和效果。
“我手中的样品盒中,一共有29个样品,在空间站通过激光加热进行测试,主要进行金属与非金属的研究,探索新材料在国产大飞机等领域的应用前景。”相关项目负责人表示,利用空间站无容器实验柜,科学家们还可以在太空中开展天体方面的探索性研究。
标签: